来源:雪球App,作者: 流向CapFlow,(https://xueqiu.com/3206896655/323331921)
最近港股风头最盛的莫过于阿里。截至2月13日,阿里股价年内已经涨了近40%,超过了去年10月的反弹高点。虽然一直觉得阿里被低估了,但这样的涨幅,以及上涨背后的推动力,都让人有些意外。
长期以来,市场习惯于把阿里看作电商股。但这一轮资金更关注阿里的AI和算力以及它所投资的AI,甚至还有“买阿里就是买中国AI ETF”的说法。
这样的反转和热情,源自市场叙事和阿里在投资者眼中定位的变化:
叙事的变化催生了本轮港股科技牛。港股估值低迷已久,DeepSeek的横空出世对海外冲击很大,掀起了一轮“投资中国AI”乃至“重估中国资产”的叙事;
定位的变化解释了“为什么是阿里接住了泼天的情绪”。从“电商股”变成“AI股”,阿里的估值也在跟着变。
从割肉也要卖出,到“中国的Sputnik时刻”金融市场很情绪化。港股有许多内地公司,但面向的又是全球资金,媒体叙事/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等诸多要素都会催生偏见和情绪。本轮恒生科技的上涨就是情绪化的产物,或者说情绪反转的产物。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几年海外对港股科技公司的情绪变化:2020年以来,围绕互联网公司的政策变化以及全球卫生问题引起市场巨震,外面出现了“东大不值得投资”的武断声音,甚至有资金割肉离场。去年,中国出口的强势,外加中国消费品牌(泡泡玛特、名创优品)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又开始改变人们的看法。
今年DeepSeek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但就在国内议论“为什么是杭州”、“为什么不是大厂”、“VC为何集体错过”的时候,海外的看法更多集中在宏观层面,他们把DeepSeek的突破视作中国的突破,外媒标题全是China AI。
机构的喊话更是强化了这样的情绪。大摩说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估值体系仍停留在传统互联网思维,未能充分反映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德银则喊出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话——“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已经到来,估值折扣将消失。”
情绪到了,钱就来了。港股有着内地最优质的一批科技公司,而阿里又是这批公司中AI成色最好的那个(DS和字节都没有上市,百度不会是首选)。但有意思的是,这轮情绪改变了市场对阿里的定位,舆论开始选择性忽略阿里在电商领域面临的压力,转而为AI买单。
电商?不,现在是AI股了定位是个很重要的事儿,它回答的是“你是谁”,关系到市场眼中你值多少钱。
2018年小米在招股书里说自己是“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结果被证监会发审委灵魂拷问“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对于不同的定位,市场愿意给的估值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总喜欢讲一些高大上的故事或者蹭热门概念。
不过“定位”这种事,有时自己说了不算,市场认为你是什么你才是什么。
就拿阿里巴巴来说,市场情绪低落的时候,人们讨论的是阿里的电商市场份额被拼多多和抖音切走,电商业务变现承压,行业关注的是淘天新的广告产品商家愿不愿意买单。总之,讨论的都是阿里作为电商的那一面。这当然也没错,按照阿里的2025财年中报,淘天集团(国内电商业务)贡献的收入是整个大集团的44%,而云智能集团的贡献的收入占比还只是11.7%。
在机构眼里,阿里有算力、有模型,还投资了智谱AI、Moonshot AI、MiniMax等AI初创公司,将其当作“布局中国AI”的核心标的顺理成章。电商是成熟业务,AI是创新业务。大涨之前,被看作“电商公司”的阿里困于10倍PE,而现在,作为“AI股”的阿里有了更多的溢价空间。
定位一变,市场的关注度也跟着变——苹果AI和阿里的合作登上头条,阿里通义Qwen2.5-Max模型的表现获得了更多关注。下周阿里发财报,公司的AI Capex一定会成为焦点。这决定着阿里的AI叙事能不能继续讲下去,到时我们再具体跟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