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绪帝、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等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为什么光绪帝、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等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恭亲王奕䜣

恭亲王奕䜣虽然和慈禧太后联合推到了肃顺集团,肃顺集团刚倒台时,奕䜣是首功,颇受重用,为首席军机大臣。但一山难容二虎,慈禧太后慢慢开始打压奕䜣,论地位,恭亲王最高不过是王爷罢了,慈禧太后是小皇帝的母亲,是太后,是晚清的实际控制者,不仅军政大权一手抓,而且还控制着内务府,奕䜣岂有不服从之理?

醇亲王奕譞

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但其实这个人可以算作是历史上最窝囊的太上皇,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享受到太上皇的权威。光绪皇帝在名义上和亲生父母无关了,他是慈禧太后的“儿子”,一切都得听慈禧太后的。为了控制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不打压醇亲王都不错了,慈禧太后对醇亲王还算客气,封了亲王,还重用醇亲王以牵制恭亲王。醇亲王的权力来自于慈禧太后而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是光绪皇帝,所以他怕慈禧太后。

翁同龢、李鸿章

翁同龢和李鸿章一个是中央的权臣,一个是地方的权臣。翁同龢有帝师的身份,从小关照光绪皇帝,但是当光绪皇帝长大后,对这个老师也就不客气了,戊戌变法之际将翁同龢罢黜,连自己的学生都不将其放在眼里更何况更高的权威慈禧太后了。李鸿章是淮军统帅,但当捻军之乱被平定后,淮军很多将领也得以成为封疆大吏,与李鸿章平起平坐了,一些人诸如沈葆桢便开始于李鸿章对着干了。所以,李鸿章看似有军队,其实很多人已经不听他的了。在那个时候,李鸿章最厉害的地方还是自己的威望,恭亲王和慈禧太后都比较倚重他,洋人也非常看重李鸿章,但是李鸿章终究不过是一个臣子,更无犯上作乱的资本和机遇,当然得听令于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了。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4评论

趣谈秘史 历史作家

07-10 22:22

34赞

自从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到1908年慈禧死去,在这漫长的近50年的时间里,慈禧都是满清的最高统治者。尤其是慈安死后,慈禧一家独大,成了事实上的女皇。

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死后,慈禧选了同治的堂弟兼姨家表弟光绪继位。光绪的这个皇位,纯粹是凭空得来的,慈禧能够立他,就能废他。所以,光绪皇帝,以及他的生父醇亲王,自然对彪悍的慈禧太后十分畏惧。

光绪在慈禧的淫威之下,一生郁郁不得志,事实上做了一辈子的儿皇帝;醇亲王也是一辈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犯了慈禧的忌讳,而慈禧逮着机会就会敲打他,比如“别以为你儿子当了皇帝就能怎么怎么着”。醇亲王的精神压力一直是比较大的。

至于恭亲王,在辛酉政变成功后的那段时间里,他曾经和慈禧亲密合作,有过一段心情舒畅的日子。但越到后来,慈禧对他越加防范。而恭亲王又不是慈禧的对手,于是接连受到慈禧的打击,直到被完全罢免。

但说到害怕,恭亲王不太可能害怕慈禧。他对于慈禧,更多的可能是怨恨。

至于翁同龢和李鸿章,都是大臣。事实上,慈禧对他们一直是比较尊重的,所以也谈不上害怕。不过,慈禧驾驭大臣还是有一套的,即便不会让你害怕,也不会让你过于轻松。

据袁世凯回忆,他见一次慈禧,脊背上的衣服都会湿透。可见,慈禧在大臣们面前,还是很有威风的。

7评论

勇战王聊历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04 00:08

98赞

大家好,我是勇战王聊历史。

这些人怕慈禧太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慈禧太后一直把持朝政长达47年!实际掌权时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那么,为什么慈禧太后能把持朝政这么久呢?我们来分析下。

首先,道光以后各个皇帝寿命太短,还没孩子。这其实也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皇帝无嗣继位时说:“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数十年干政,与清末三位皇帝,特别是其子同治帝继位时年龄太小,又没有孩子,有直接关系。皇帝年幼,正好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好时机。

其次,就是因为慈禧太后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开始实行的虽是“垂帘辅政,盖兼有之”的权力机制,这就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但是,慈禧毕竟是皇帝母亲,地位高于八位辅政大臣。

恭亲王奕欣在辛酉政变后,持功自傲,又是咸丰帝兄弟。事事都想压制慈禧这个孤儿寡母,结果,被慈禧以欺君藐上的罪名革职。恭亲王马上服软了。

再者,慈禧太后能妥善地处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第一,慈禧没有给任何那拉氏族人显爵重任。第二,慈禧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所以,朝野上下没有人指责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这也是她能掌控清王朝最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主要原因。

先说光绪帝,他怕慈禧,是因为他的皇帝位置都是慈禧选出来的。而且,光绪从小认为“以子犯母,以臣犯君”是忤逆,再加上天天被慈禧逼着叫"亲爸爸",每天还要磕头请安。光绪自然怕慈禧了。

恭亲王、醇亲王怕慈禧,是因为地位和慈禧差着呢。恭亲王算是咸丰帝兄弟,而慈禧确实同治皇帝生母!血缘关系上差着呢。醇亲王还不如恭亲王,关系更远。

翁同龢、李鸿章他们怕慈禧太正常了,他们本来就是大清的奴才,大清的臣子。毕竟慈禧执掌清朝实权,慈禧代表了满清皇室,代表了整个大清朝。再加上,这两位都是接受“忠君思想”教育的,更加敬畏慈禧太后。

(首发|勇战王聊历史 欢迎点评加关注,感谢您的阅读)

17评论

西岳顽石 历史问答达人 历史领域创作者

03-05 15:32

5赞

谢邀。权力!权力!权力!重要的原因说三遍,只要我掌控了最高权力,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在封建社会,天大地大皇权最大。众所周知,慈禧自发动辛酉政变以来,一步步攀至权力巅峰,垂帘听政近半个世纪,她无疑就是那个当时天下拥有最高权力的人。

慈禧这个人,个人认为治国能力平平,但论玩权谋和驭人之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她善于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在综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中一刀切中要害,从而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恭亲王起初是慈禧在政治上的合作伙伴,后来慈禧大权独揽,对恭亲王说罢就罢,说用就用,可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此翻脸无情的铁腕手段令人心有余悸。恭亲王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名正言顺的皇亲直系血统,说句难听的话,他在慈禧面前屁都不敢放一个。

光绪估计是最怕慈禧的一个人,从小在慈禧的淫威下长大,终其一生,都是慈禧手中随意玩弄的傀儡。慈禧一旦发怒,光绪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声,这不是危言耸听,史料有不少记载。至于什么李鸿章、翁同酥之流们更不必说了,他们本就是慈禧的臣子,又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岂能不怕慈禧?

其实总之一句话,这些人的命都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你说他们怕不怕慈禧?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请关注我。

评论

青言论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03 23:40

52赞

身为一个经历过五代皇帝统治,参与四代君主政治,临朝称制四十余年的女性,慈禧能如此长久地立足于政治中心,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要细细分析起来,足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而上述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地畏惧她,大抵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光绪:身为慈禧的姨侄兼养子,光绪从记事开始就对慈禧有着本能的恐惧。从小,光绪就被强迫叫慈禧“亲爸爸”;生活上,慈禧也确实更像一个严父而不是一个母亲或是姨母。慈禧绝不会像一个怨妇一样,光绪一不听话就拿“你是我抱来当皇帝的”说事,而是会跟光绪痛陈他堂哥同治的斑斑劣迹,言语中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魄,直逼得从小就在慈禧跟前战战兢兢的光绪双膝发软,向“亲爸爸”承认错误。

第二类/恭、醇亲王:这两人都是慈禧的小叔子,也都长期担任过军机领班,恭亲王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议政王。但他们都见识过慈禧翻脸不认人的样子。尤其是恭亲王,尽管他在祺祥政变中扮演着不亚于慈禧的重要角色,但当他稍微有点肆意妄为,突破慈禧容忍的限度的时候,慈禧就敢拿掉他所有的官爵和身份,直逼得他跪在慈禧面前痛哭流涕。有这么一个天威难测的四嫂,二王又怎么能不怕慈禧呢?

第三类/翁同龢、李鸿章:此二人都是大臣中的翘楚,在同光中兴期间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尽管如此,他们也都很明白慈禧的手段。必须承认的是,至少在慈禧听政的早中期,她还是很能任用贤才的,其中不乏不拘一格提拔汉臣的案例。但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老佛爷拿的起你,照样放得下你!李鸿章对国家的贡献天地可鉴,但犯了错的时候该拿就拿,绝不手软。如此之手段怎么能不让人畏惧?

综合这三者,就可以简单地做一个总结: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怕慈禧?就是因为慈禧的手腕强,驭人之术精明。她身为一个女子,身处男人政治的中心,却绝不遵循文官政治那一套虚伪的作风,反倒是经常敢于撕破脸皮。而她的权术以及清朝极端集权的政治制度,又确保了她和重臣撕破脸皮后不会威胁统治,这就是她能临朝四十多年却能长保权位的奥妙之一吧。

11评论

龙支子

03-04 15:57

44赞

其实,慈禧这个女人真的很不简单。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小看了这个女人,以为她只是个沉迷于荒淫奢侈生活的后宫粉黛,晚清历史上有那么多能臣干吏,怎么就玩不过一个只知无原则吃喝玩乐的女人呢?看看她经历了什么,我们才会真正认识这个女人。

一生中她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位皇帝,并亲手扶持册立了其中的三位帝王。

一生中她经历了五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她还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她已经是咸丰帝的懿贵妃,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

一生中她主持签署了如《辛丑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数不胜数的不平等条约,应该算得上是帝制时代与洋人打交道最多、也是出卖国家利益最多的当权者。

一生中她亲自主持发动了辛酉政变、甲申易枢政变、戊戌政变等三次激烈的政治争斗,哪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的你死我活之争,仅被其处死的亲王就有近十个,罢免的亲王、顾命大臣及军机大臣更是不计其数;同时又提拔重用汉臣,颇具识人之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清末名臣大都受益于慈禧的赏识。

一生中她参与决策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白莲教起义、义和团运动、新疆阿古柏叛乱、陕甘暴动、苗疆暴动等等数十起动乱,每一次镇压都是血流成河,将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又往后延续了几十年。

一生中她领导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两次变革,兴洋务、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禁鸦片、动议君主立宪制等等,每一项都是对大清祖制的颠覆。

一生中她占据大清朝最高权力顶峰长达47年之久,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位居第三……

经历过如此腥风血雨的慈禧,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使点小手段的后宫嫔妃了,她已经在政治手段的应用和操弄平衡术等帝制时代的权力斗争上百炼成精了,别说那几个混吃混喝的草包王爷了,即便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人中翘楚在玩弄权术上也是对其甘拜下风的,翁同龢之流的酸腐文人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而光绪帝则仅仅是一个受人摆布的木偶,怎么能够玩得过老谋深算而又阴毒无比的慈禧呢,不仅玩不过,一个伺候不好还有可能脑袋搬家呢,又道是“伴君如伴虎”,何况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次密谋杀戮而又喜怒无常的准女皇,战战兢兢之下,焉能不怕?

7评论

王斌兔斯基 河北隆基泰和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工程师

03-11 01:46

8赞

因为慈禧参透了封建权力获得的根本途径,叫做组织一批人打击另一批。

重点就在这个组织上,只有组织一批利益相同的人,去打击那些可能影响到自己这批人利益的人,为自己这批人获得更大的利益,才能在这个打击的过程中掌握权力。

首先我们去看下慈禧掌握权力的伊始:辛酉政变。

在辛酉政变中,恭亲王与醇亲王作为慈禧发动此次政变的主要助力,之所以能被慈禧组织起来,是因为当时以肃顺为首顾命八大臣组织了另外的一批人要夺取清王朝的最高权力。

恭亲王与醇亲王被八大臣抛弃在外,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两人要想过得好就必须唯慈禧马首是瞻,不然的话,慈禧完全可以挑唆八大臣弄死恭亲王和醇亲王。

辛酉政变中,慈禧策划了如何获得北京城内的军权,如何骗过八大臣先期从避暑山庄返回北京,然后在八大臣返京后立刻将他们或处死或流放。

慈禧在此次政变中展现了其冷酷无情的一面,其霹雳手段不但打击了与她作对的组织,更震慑了自己组织内的不坚定者。恭亲王与醇亲王也是被震慑的对象。

至于翁同龢与李鸿章,乃至光绪帝。他们或文臣或武将,还有被慈禧立起来的皇帝。有时候他们被慈禧的组织接纳,比如说搞戊戌变法前的光绪帝,他就是慈禧掌握的傀儡,是慈禧组织的门面,是慈禧政权合法性的最好说明。

还有李鸿章和翁同龢,清末有句话叫“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里的宰相指的就是李鸿章,司农就是翁同龢。这俩人一个是清末北洋军事实力的代表,一个是所谓开明派文臣势力的代表。

慈禧对这两人,那是又打又拉。李鸿章有兵,那就逼着李鸿章的北洋以一镇的实力去和日本打,让李鸿章的北洋军不但战场上失败了,民间名声也臭了。此时名声尽丧的李鸿章,能不怕慈禧吗?若是此时慈禧的组织抛弃他,他李鸿章早被人弄死了。

至于翁同龢,慈禧则是抓他的贪污,揪着翁同龢的小辫子不放。让翁同龢以为慈禧既是自己的保护者,也有可能随时顶不住压力保护不了自己,这样一来翁同龢不就对慈禧害怕了吗。

就这样,慈禧就在不断的依靠组织起来的一批人,去打击另一批人的过程中,将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中。

而且作为一个政治手腕高超的人,慈禧可以游刃有余的操纵着多个组织,甚至在同一组织内,她也能挑动起两派互斗,让自己成为一个仲裁者。

试想一下,谁不怕这样一个人呢?她可是随时能够让你站在胜利者一方,也随时可以让另外一批人把你踩死的。

2评论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03-13 09:16

4赞

如果总的来说是畏惧封建皇权,在清末,尤其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皇太后才是真正的皇权权威。那么具体来看,他们也各有不用。

光绪帝:权力来源于谁,受制于谁。慈禧是光绪的亲姨姨又是婶子,是他的长辈,而且是慈禧一手把光绪推上皇帝宝座,我们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如何选光绪呢?就是受慈禧太后制约,从小跟着慈禧长大的光绪,也深受着其权威压制。

恭亲王、醇亲王。历来“无情最是帝王家”,他们两位是咸丰的兄弟,一位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储君候选人,一位儿子是皇帝,如果放在清初或者清中期九子夺嫡中,他们早就被唯一的皇权而消磨殆尽,对于慈禧这样的皇权权威怎么能不谨小慎微呢?

李鸿章、翁同龢等:慈禧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她掌握了很多帝王都没有掌握的心术、权衡术。这些大臣中很多都是虽然是有功于社稷,但是慈禧提拔上来的,比如张之洞,是慈禧钦点的探花,李鸿章,每一件洋务运动都是慈禧支持下进行的,在清末,清流传统派和洋务派始终相存,只要哪一方不符合她的标准,天威自降。

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评论

昭烈名臣

07-11 10:00

23赞

一切跟制度有关,跟祖宗家法有关,跟个人能力没什么关系,皇后生的大儿子是太子,二儿子就只能是臣子,哪怕大儿子是个傻子,二儿子是个天才,这就叫制度,这就叫祖宗家法。

光绪是谁,光绪是皇帝,在中国皇帝并不是最大的,祖宗家法才是最大的,有人说光绪为什么不杀了慈禧,不要说杀慈禧,光绪就算是公开辱骂慈禧几句,立马就会背上昏君的大恶名,下面的臣子不管是否喜欢慈禧,都会上书指责光绪帝,因为在封建社会,礼才是一切的根本,才是所有儒臣共同遵守的目标。

像其他的大臣,就算他是帝国的顶级大臣,那他也仅仅是帝国随意可以替换的一个棋子而已,你说怕不怕慈禧,跟着皇上也是怕跟着慈禧也是一样,他们又何必要去反对慈禧呢?慈禧代表的是大清帝国,没有人敢去违背。

至于个人的什么才能,男女之类的话,只适用于完全没有法度的最底层社会,稍微上点档次的地方,暴力都不是最重要的手段,在个人层次上而言。

2评论

历史风云天下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04 19:13

16赞

慈禧是一个很有权力欲望的女人,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达到的高度可能也就只有吕后、武则天能够与之比肩了。她的欲望和她驭人的手段一样的深不可测,能够在内忧外患之际,垂帘听政达到近半个世纪,主宰晚晴风云,这就已经说明了她为政能力的非同一般。

清末三代帝王皆活在慈禧的掌控之下,连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也对她的强势而不忿,更何况是后来的光绪呢?光绪帝是慈禧一手扶植的,从小对他就是极为的严厉,时间的齿轮让慈禧的威严不可动摇在光绪的心理留下了深重的印记,光绪皇帝怕她、恨她,却因为朝政大权被慈禧牢牢把控而无能无力,就算有了戊戌变法,可也是被慈禧迅速拿下,晚年被囚禁而死,也是悲情的帝王。

恭亲王和醇亲王作为咸丰皇帝的亲弟弟,被人们称之为六爷、七爷,甚至做到了军机大臣,特别是恭亲王更是在辛酉政变之中帮助慈禧夺得最高权力,一举拿下肃顺等顾命八大臣,风头一时无两,他和慈禧可谓是有着一段“蜜月期”,可是当恭亲王暴露出更进一步的权利欲和有些不可一世的作风之时,慈禧直接将这个昔日的大功臣予以削爵,让得六爷跪在慈禧面前泪眼不止,这是在告诉那些身居高位之人,我可以扶植你同样可以踩死你!慈禧的狠辣绝情可见一斑。

翁同龢、李鸿章等人一个是帝王师,一个是北洋大臣兼中堂,都是帝国的实权人物,可是她们在慈禧面前一样是唯唯诺诺,需知道,太平天国爆发,有一批汉族官僚展露头角,曾国藩就是其中的表率人物,有着扑面太平军起义的天大军功,还有着湘军劲旅数十万,可谓是实力强劲之极了,慈禧后来借曾国藩剿灭捻军不力为由,将其斥责,对其调任,如此可见天威难测,杀一儆百,慈禧的政治手段当真是不可捉摸。

为什么上到皇帝,下到实权大臣都对慈禧唯命是从,只因为慈禧驭人之术,她有奖有罚,后期兴起的一大批臣僚都是在其统治之下而成长起来的,对其帝王般的威严而敬重有加,以她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掌控着中枢,形成了强大的统治体系,她对有威胁的人予以坚决而迅速的反击,如此做到权威的如日中天。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创作